|
先师作五行酿酒之法,成,遂依法制酒。首成酒浆,师难掩心中欣喜,不顾前日因感寒而体之乏重,遂饮十之有三,委身躺下。 峰转而渐弱,汗出,乏重感尽消,其神则爽朗之极。昔日所感之风寒怅然若失。师亦深悟,人传上古时‘酒以治病’,其理不虚。 翌日,师取自酿酒浆,与弟子饮,上坐。不期,弟子感身躁扰,甚难入定。其后,亦行之多次,其形相类。 师参己风寒体之暖热与弟子常体之躁扰,始知此初成之酒浆,体阴而其性甚为阳烈,其性其用尚不相谐,当借外力将酒阳烈之性徐徐导入其水状的阴体之中,致阳潜阴中。之后,饮入体内,则阳行阴随,行通阳活络之功,而无躁扰之过。 师思量,五行新酒之阳烈禀性经与草药相交融,或亦解其偏性之毒,同时将酒之躁性减弱,置于涧水、松林、山洞等至阴之处,助益入定之功更甚。试之,果不其然。 师遂教导弟子,五行酿法之酒浆,要入丛林山涧洞中经年封藏。必要时,原酒亦可复古取其‘酒以治病’之意以用之;配入草药之藏酒则当取其‘酒以养老’之意以用之,助益修行、养生。 至此,丛林发酵工艺得以全成。 |